公众号描述
图文/王海
怀柔区渤海镇庄户村西的磨石口关,是明长城中的一个重要隘口。
明代关镇志载:磨石口,永乐二年建,二道关并东山墩空,水口通众骑,极冲;昌平州志:磨石口,惟二道关,并东山墩空及水口冲要,通马,其大安家坨迤西、岚儿峪各山险,通步。
截字《九边图》
以上文字以及示意图中所标记的磨石口关,均是明隆庆六年以后的建筑形制。其实,作为黄花路长城的一处军事要地,磨石口关的防御设施,是明廷根据不同时期的戍守需要,经过两百多年的始筑、增建、修葺而逐步完善的一处综合性防御工程。
明初,徐达驱蒙元于漠北的同时,又奉帝命经略山海至居庸防线,磨石口即在其中。
永乐年前后,朱棣数次北出朔漠追剿,迫使北蒙、西蒙部落远遁,随后于京师之后营建皇陵,同时开始在蓟辽真保一线筑台设关,加固燕山天险,形成内边。
永乐二年,磨石口关隘初步建成。正统年至嘉靖中期,由于北蒙鞑靼、西蒙瓦喇以及朵颜三卫频年破关袭扰,自景泰年初,朝廷又开始对蓟辽以及宣大防线进行加固、曾建。
这一时期的修筑工程,在长城防线各大小关口外的峡谷窄处,普遍增设了两至三道防御体,作为主关的屏障。
嘉靖中期,关内修筑了用于守兵驻扎的磨石口堡。嘉靖二十八年,在磨石口关外修筑了九眼楼(即明军事文书中的镇南墩、镇塞墩)南至火焰山墩的连接线。
嘉靖末在磨石口关外的山谷狭窄处曾建了第二道关。从现存的明代边关图上可以看出,磨石口外的第二道关就是文献中所记的二道关并东山墩空。
按图中所示,所谓的空,就是两山之间的关门。关门在冬春匮水季为戍守关口,在夏秋丰水季为过水通道。关门两侧筑有高厚的石墙,石墙两端各抵左右石崖峭壁,两侧山顶筑有烽火台,即史料中的墩。
如今,磨石口二道关的关门之地已经成为空谷,两侧关墙早已坍塌,优质墙石也被民间拆用,然而在遗址之地仍有明显的墙体痕迹。磨石口外的这处辅助性关隘遗址,在近百年来一直被习称为挡马墙。
另外,从明代边关图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出,在磨石口正关右侧,还依山建有一座与关墙相接的小城。很久以来当地人都把这座小城称之为磨石口瓮城。
这个连接着磨石口关墙的小城,在边关图中虽然很清晰,但并未标出名称。而关内的磨石口堡则被明确标称为磨石口。
总观明代军事图册,凡涉及堡城时,均与磨石口堡一样,都是以方形图标和标注名称方式出现。
堡城的作用在明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:独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,也就是说一般小的隘口堡寨,是由守备一职驻扎戍守的据点。而所谓的磨石口瓮城,在边关图中却以实际墙垣图的形式画出,这不免使人疑惑此设施的用途。
其实,这个被现代人称为瓮城的关隘设施,并不是一座真正意义的瓮城。古代的瓮城是城市或较大边城各个城门外的附属建筑,是围筑在主城门外的小城,其作用是加强对主城门的防守。
如果单为固守关隘,按磨石口关的地理形势,完全可以将关城的城垣直抵到崖壁上,再修筑一个旱关,与水关并列,如此就可以实现固守且节省工料。
另外,这一筘在关口一侧岩壁上的半圆小城,并没有围筑磨石口主关门。何况在明朝中期,磨石口正关以外又修筑了第二道关,两关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座很大的瓮城。所以如果仅考虑防守的话,绝无增修磨石口瓮城的理由。
那么这座北靠山体,南接关城,有着上下两门的小城池具体功能到底为何呢。原来这与明代特殊历史时期的一项怀柔政策有关。
永乐初,朱棣为答谢蒙古朵颜三卫部族,在其靖难夺位战争中给予的支持,移大宁卫于内地,将关外三卫之地弃之朵颜,并按军功对朵颜各部进行年年抚赏。
活动在边外的朵颜各部,历年都会就近到所属活动地区的长城隘口领赏、献贡、或以牲畜皮毛等换取生活物资。同时,按约定朵颜三卫对明庭负有防御鞑靼,瓦剌的哨探报讯责任,朝廷也会根据情报价值,按约向临边的蒙古人支付瞭哨银。
《关镇志》载:昔兀良哈效顺屏翰中国有功。自永乐初,许岁给赏赉,历年不废,亦藉以出哨送哨。然种类益蕃,赉费视昔倍簁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:朵颜或兀良哈部在过去对大明国顺而不逆,是中国的屏障,对国家安全有屏蔽之功。自永乐初开始,按原定额度的抚赏,每年都进行。并且依靠这些接受抚赏的属夷,与夜不收一起出哨,向边内递送哨探消息。可是这些属夷繁衍过茂,现在花费的赏银和当初相比,已经翻无数倍了。
在《徐绅请抚赏钱粮疏》中也具体指出:抚赏行于朵颜等三卫,其来已久。惟黄花镇、渤海所关外讨赏属夷,即李家庄阿罗豆儿、色镇儿等种类。
引文中的渤海所关外就是南冶、大榛峪、驴鞍岭、磨石口等关口之外。阿罗豆儿、色镇儿即朵颜三卫之下较小的部落。
李家庄,概指赤城龙门所镇以东的东卯 、以及宝山寺温栅子西北一带。
这就是说,包括磨石口的渤海所等处关堡,负责抚赏来自李家庄一带的三卫部族由来已久。这些属夷,常外依四海冶,以托其妻奴,内依渤海,以济其贫乏。据此可知,磨石口等关隘不仅仅是入犯与防御,破关与追剿的战场,同时也是不同民族之间往来交流的融合之地。
但是,抚赏、献贡、物品交易等活动,毕竟是在关口进行,何况明廷是在推翻蒙元政权基础上建立的。历史芥蒂不可能随着十几年的和平往来而消失,所以在实施抚赏的具体操作中,明军不得不防蒙古人借近关之机发起突然袭击。
然而,抚赏、献贡等又是体现和平相处,友好往来的活动,也不便在关外山野举行。因而,临关修筑一座瓮城,用于接待前来受赏、献贡、易货、报送军情的渤海关外讨赏属夷,是很有必要的。
那些在册的世代享受抚赏的蒙古人,进入瓮城后,或饮马小憩,或述说边外敌情都会得到驻关守备的礼遇。虽然其中不乏阳顺阴逆,意欲夺关者,而面对高墙坚垒,身处瓮城,也只能失意而去。
根据明永乐年裁撤大宁、弃地抚赏朵颜的史实可以推断。在永乐二年建磨石口关之初,朝廷就考虑到,这里很适宜对附近驻牧属夷,实施怀柔政策。
所以在建磨石口关时,按计划修筑了瓮城。其瓮城以及磨石口二道关等关防设施,在历史上不但数次抵御过蒙古军马的进攻,更是草原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见证。
2016年1月10日
第一次接受赞赏,亲,看着给啊
便民信息
更多推荐阅读